股票怎么加10倍杠杆 褚遂良:慧眼能鉴王羲之真迹,却看不清隔着人心的肚皮
褚遂良啊,那可是唐太宗李世民身边的一个得力助手,就像鸟儿离不开人一样。唐太宗说他这人又正直又有学问,对皇上忠心耿耿,就像小鸟依赖人一样,让人看着就喜欢。因此,他深得唐太宗的信任。他还有个本事,就是能一眼瞧出王羲之的真迹,从那以后,就没人敢再拿假画来骗唐太宗,想讨好都没门儿。后来股票怎么加10倍杠杆,唐太宗还指定他为辅政大臣,让他做了尚书右仆射,辅佐唐高宗。不过呢,这褚遂良有个事儿没顺着唐高宗的意思,就是反对立武则天当皇后,结果就被流放了,最后死在了外地。他就是“初唐四大家”里头的那一个,褚遂良。
一开始,我跟着老爸进了李家,真是大开眼界,李家人那个气派,真是让人佩服。
褚遂良这家伙,虽然一开始没跟李世民打天下,但后来却成了“初唐四大家”里的一个,在初唐那时候,贤臣能吏一大堆,他还能站稳脚跟,这背后啊,得说说他的父亲褚亮。褚亮这人可不简单,他的文才好,连陈国的末代皇帝陈叔宝、隋朝的隋炀帝杨广,还有西秦的霸王薛举都看重他。可惜薛举没多久就死了,李世民后来打败了他的儿子薛仁杲,褚亮就这么归顺了李唐。
展开剩余85%李世民老早就听说过褚亮的大名,但没想到这么能干的人一开始居然没跟着自己干,心里头多少有点不舒服。他就故意问褚亮,跟着那些没道理的人是不是挺累的。没想到褚亮回答说:“现在大军压境,十万兵马都在脖子上悬着,大王您却不杀我们,哪只是我褚亮捡回一条命啊?”这话一说,李世民心里那点不舒服立马就没了。从那以后,褚亮就经常跟着李世民出去打仗,“每次打仗,褚亮都跟着,军营里头喝酒庆祝,他也都在场,大家一起聊天出主意,他帮了不少忙”。
在公元621年,也就是武德四年那会儿,李世民搞了个叫“文学馆”的地方,他找了十八个人来当学士,像褚亮、房玄龄、杜如晦这些大牛都在里头。那时候李世民还是秦王呢,他就经常跟这些学士一起聊国家大事,用礼法来制定规矩,还写诗作文歌颂好风气。后来李世民当了皇帝,他还是特别看重这“十八学士”。他对褚亮的看重,甚至还影响到了褚亮的儿子褚遂良。有一次李世民亲自去打高丽,他想起了已经退休在家的褚亮,就把褚亮的二儿子褚遂良给带上了。他说:“我现在让褚遂良跟着我东征,我一想到你,就不在乎膝下少个儿子陪着了。所以派他来,也算是表达下我的思念,你在家要保重身体,多吃点好的。”
褚遂良有个超厉害的爹,所以他特别有学问,这可不是吹的。李世民也挺喜欢这位年龄相仿的伙伴,给了他好多重要的工作,像管理弘文馆啊,还有起居郎、谏议大夫、黄门侍郎、中书令这些职位,都让他干过。后来,褚遂良他爸褚亮退休了,李世民就直接找褚遂良来当自己的贴心军师。每次碰到大事,李世民都得找褚遂良商量商量,听听他的意见。
说起来,咱们聊天得跟倒豆子似的,利索又爽快。说到立谁当太子这事儿,得好好议一议。大家有啥想法,都别憋着,直接说出来,咱们一起商量着办。毕竟,这事儿关乎国家未来,得慎重对待,选个合适的才行。所以,有啥好主意,尽管提,咱们一起把这事儿给定下来。
李世民曾跟长孙无忌聊起过身边的功臣们,他觉得包括长孙无忌自己在内的好多人都有些不足,但他对褚遂良的评价非常高。他说褚遂良跟他特别亲近,就像是小鸟依赖人一样,让人忍不住心生怜爱,这也就是后来“小鸟依人”这个词的由来。而且褚遂良可不是那种光会拍马屁的小人,李世民说他是个有学问的人,立身行事都很有原则,“遂良学识渊博,很值得敬重”。
褚遂良那会儿当着起居郎,任务就是写起居注。有一天,李世民心血来潮,问褚遂良,想不想知道自己平时是怎么被记录的。褚遂良一听这话,直接给回绝了,说皇上您不能亲自去看史书。李世民心里头有点不痛快,心想:这小子是不是想连我那些不太光彩的事儿也给记下来啊?可褚遂良还真就是这么个意思,他跟李世民说,做人讲原则,但做官更得讲规矩,他的职责就是把皇上的一举一动都记下来。
李世民这个人特别有文化,他特别喜欢王羲之的书法,为了得到王羲之的字,他花多少钱都不在乎。这样一来,大家为了讨好皇帝,都争着抢着给李世民送王羲之的“真字”。但那时候,没啥好办法能分出真假,就只有褚遂良这个人能看出王羲之书法的真伪。褚遂良一看就能说出真假,而且从没错过,所以后来大家也就不敢再拿假的王羲之书法来骗赏了。
李世民在快不行的时候,心里挂念的可不只是大唐的天下,还有他的那些孩子们。他有很多儿子,但心里最喜欢的,还是跟长孙皇后生的老大李承乾和老四李泰。特别是后来李承乾被废掉后,他最宠的李泰还跟他发誓:“我现在才算是陛下的真儿子,重新开始活了一回。我就这么一个儿子,等我死了,一定帮您把他杀掉,好把皇位传给晋王。”可这话被褚遂良给听出来了不对劲,“哪有陛下您死了以后,魏王掌握大权当皇上,还能杀了自己心爱的儿子,把皇位传给晋王的道理?”为了让自己的心头肉们安全,还有皇位能稳稳传下去,李世民最后决定,让老九李治当太子。
说起来托孤这事儿,真的是挺重的一份责任。就是把最宝贝的东西,最放心不下的事儿,交给了别人。这个人呢,得靠谱,得让人信得过,因为他要替你去守护那份珍贵,走你未走完的路。这就像是一份承诺,一种坚守,守到最后一刻,都要把这事儿办好,走正道,做好事。这就是托孤之寄,也是守死善道的意思,就是要死心塌地,一心一意地把事儿做到最好。
你们这些忠臣勇士,我一直都记在心里。就像当年汉武帝信任霍光,刘备依赖诸葛亮那样,我离世后的事情,全都拜托给你们了。太子他心地善良又孝顺,这些情况你们也都清楚,所以一定要全心全意地辅佐他,确保我们家族的江山稳固。褚遂良,他不仅是被选中的两个托孤大臣之一,还负责写那份重要的诏书,这可是多大的荣耀啊。唐高宗即位后,也很听父亲的话,先封褚遂良做了河南县公,第二年,又升他为河南郡公。到了永徽四年,也就是653年,褚遂良更是被提拔为尚书右仆射,掌握了朝廷的大权。
但褚遂良这个二把手,却不小心被卷进了一场政治大麻烦里。他选错了队伍,结果后半辈子都在被流放。那是在永徽六年,也就是公元655年,李治打算把原来的老婆王皇后给废了,然后让武则天当皇后。李治心里明白,这事儿可不是闹着玩的,得让左右两个宰相,长孙无忌和褚遂良都点头才行。可没想到,他俩都站出来说不行。
褚遂良那反对的劲儿可大了,厉害到他都愿意不要官位了,直接跟皇上说:“这朝板我还给您,我回家种地去了。”他为啥这么做呢?全是因为他想回报李世民对他的好。他觉得,李世民这个曾经提拔他的人,在快不行的时候,把李治两口子和大唐的天下都交到了他手里。王皇后那边背景硬得很,武则天呢,只是太宗的一个妃子,要是把王皇后废掉,立武则天,那真是太不划算了。
褚遂良一直在劝李治,别当那个想废皇后的领头人,可他却没拉着国舅长孙无忌他们一起干,这是为啥呢?褚遂良心里有数,他说:“长孙无忌是太尉,皇上的亲舅舅,万一事情没办好,皇上就得落下个不念亲情的名声。还有司空,那可是国家的大功臣,要是也不成,皇上就会被说成是嫌弃功臣。”而他为啥非要出头呢?因为他觉得自己有责任,“我接了先帝的遗命,要是不尽力,都没脸去见先帝了。”但可惜啊,李治没听褚遂良的话,武则天在背后使坏,褚遂良被贬了一次又一次,最后死在了外地。武则天也真的像他担心的那样,把李唐的天下给夺走了。
每个皇上都有自己的一套班子,李世民觉得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能帮上李治的大忙,但这不代表李治会跟李世民一样,能忍得了这两个老顽固拦着自己的皇权。可李治没想到的是股票怎么加10倍杠杆,褚遂良对他老爹那叫一个忠心。而褚遂良呢,也没辜负李世民的期望,真的是豁出命去辅佐新皇。一直等到“神龙政变”发生,武则天让位,李家又坐了江山,褚遂良这才被追封了个“文忠”的谥号,这位一心为唐的大臣,总算是沉冤得雪了。
发布于:陕西省